青岛中山路
中山路在青岛的地位,就像王府井在北京、南京路在上海、泉城路在济南一样,是这座城市的“名片”和地标。
中山路占尽好风水。位于远东最为美丽的风景线前海景区,南起太平路与栈桥相连,北至馆陶路、市场二路、莱州路的交汇点,与大窑沟相连,长1500米,其左右与德县路、江宁路、胶州路、保定路、即墨路等20多条街道相连,是岛城内惟一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商业走廊,与这座城市历史的进程同步,堪称青岛的“母脉”。
1897年11月,德国武力强占青岛;1898年3月6日,德国强迫清政府签订《中德胶澳租借条约》后,于1899年开始修建大、小港口及胶济铁路,于是,连接栈桥码头、担负着繁重的物资运输任务的这条道路也随之修筑。中山路原分为两段,南段是栈桥至德县路,名斐迭里街,属德国等欧美侨民居住,史称“青岛区”,也叫“欧人区”;北段自德县路至大窑沟,属国人居住的“鲍岛区”,也称“华人区”,俗称大马路。南段宽阔、疏朗,多欧式建筑,有着浓浓的异国情调,洋行、咖啡馆、酒吧、舞厅、旅馆鳞次栉比;北段则狭窄、拥挤,民族资本家的商号、传统小吃店及青岛早年特有的“平民院”多集中在此。1914年开始,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了8年的殖民统治,在这条路上也留下了日本商号等许多遗迹。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,斐迭里街更名为山东路。1929年,为纪念孙中山先生,遂改名为中山路。而当地的老市民们则简约地称之为“街里”。
自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,街两侧云集了亚当斯大厦(现青岛第一百货)、青岛咖啡饭店(今青岛饭店)、避暑旅馆、国货公司、瑞蚨祥绸布庄、谦祥益布店、盛锡福鞋帽店、亨得利钟表眼镜店、春和楼饭庄、宏仁堂药店、山东大戏院(现中国电影院)、福禄寿电影院(现红星电影院)、万国理发店、天真照相馆、中国银行、东莱银行,以及青岛文物店、齐鲁书画社、侨汇商店、异型皮鞋店等新旧老字号几百户商家。早年流传着这样的口头禅:“身着谦祥益,脚登盛锡福,手戴亨得利,喝酒春和楼。”而孩子们的目标则更为明确:“一二一,上街里,买书包,买铅笔,到了学校考第一。”不难看出,中山路在当地人心目中是他处所无法取代的“黄金之地”。
说唱艺人云集之地
商界中早有“背靠大树好乘凉”的说法,中山路的繁荣使周围的一些狭小的街道受益匪浅。中山路北段西侧的江宁路,由3条长约50米的小街组成,因最早卖劈柴的小贩聚居于此,人称“劈柴院”。上世纪30年代前,这里是一片平房,后来盖起些二层楼房,临街是店铺,后面为出租住宅,人气随之升温,一些说书唱戏的艺人也来到此地,这里遂成为岛城赫赫有名的书场子、杂八地,有群严茶社、永安茶社等3个书场及落子馆。评词艺人葛兆洪、东路山东琴书艺人刘俊卿和刘俊霞、济南梨花大鼓名家谢大玉、济宁赵大顺(玉)、河南坠子艺人胡桂红、山东快书名家高元钧、西河大鼓名家刘泰卿等都曾在此演出或居住。相声大师马三立及京韵大鼓、梅花大鼓和单弦等京津艺人也前来献艺,足见其繁盛之景象。解放后,书场渐渐落败,却成为以饺子楼、锅贴铺、豆腐脑店领军的小吃街。80年初代至90年代中期,这里是全市最火的海鲜涮锅一条街,短短的街上海鲜店就达几十家,大排档式经营,活海鲜即选即烹,价格又相对便宜,每至饭口,人声鼎沸,烟气缭绕,好不热闹。
“老青岛”难忘豆花的清香
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的10年间,随着“占路建市”之风的盛行,中山路东侧的即墨路被大棚罩了起来,建成了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小商品市场。“到即墨路,买小商品”一时间成为当地百姓和外地游人购物的时尚,中山路自然也水涨船高,街上车水马龙、人涌如潮,人气指数也飙升到了历史最高峰。
然而,随着近年来岛城战略布局调整,市政府东迁,经济重心也随之东移,中山路已渐渐失去往日风采。即墨路市场也“退路进厅”。几次动迁的消息,使劈柴院的业主们心神不定,各奔东西,海鲜店大多关张,一派破败,只有那间百年豆腐脑店还苦苦支撑着“老青岛”们的记忆,那豆花和麻酱烧饼特有的口感和清香,依然吸引着不少街坊邻居和偏爱怀旧的顾客们。
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的惟一伙伴城市,青岛加速旧城区改造步伐成为必然,中山路改造工程被列入青岛十大重点工程。改造规划中保留了22座老建筑,但计划拆掉19世纪末建成的春和楼饭庄和青岛市文物店。在规划的教堂区观演广场范围内,有着72年历史、高11层的青岛饭店(原青岛咖啡饭店)则于今年3月15日被爆破拆除。3月18日凌晨,在推土机的隆隆响声中,红星电影院也被拆除了。